目前分類:健康新聞 (7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營養價值高如人蔘 甘藍菜的4大好處  

營養價值高如人蔘 甘藍菜的4大好處

 

優活健康網 – 2014年2月17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甘藍菜原產於歐洲,於荷蘭統治台灣時期所引進,據說日本人稱許其營養價值猶如高麗人蔘,因此又俗稱「高麗菜」。

 

唐代《本草拾遺》也記載甘藍菜的好處:「補骨髓,利五臟六腑,利關節,通經絡中結氣,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壯筋骨,去心下結氣。」,可見自古甘藍菜即被視為具有多重功效的健康食物。彰基體系醫院總院廖珮吟營養師也指出,近年來,甘藍菜廣泛被作為研究,發現食用可能帶來以下4大好處:

 

1)抗癌/甘藍菜所含的植化素可以作為重要的抗氧化劑和抗炎相關慢性疾病的預防,包含癌症和冠狀動脈疾病 。其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可增強體內酵素系統的解毒能力,中和毒素對DNA產生的傷害,也可預防癌細胞轉移。

 

2)改善胃潰瘍/甘藍菜富含甲硫丁氨酸,,常見於甘藍菜、萵苣、苜蓿芽.等綠色植物中,此成分可能幫助消化性潰瘍的癒合。

 

3)改善血糖、血脂/近期研究發現,甘藍菜嫩芽可能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阻抗,另外,一顆甘藍菜約含7.8克的纖維質,而足夠的纖維攝取可以延緩飯後血糖上升、促進血脂肪的代謝。

 

4) 維持骨骼密度/維持骨骼密度除了足夠鈣質、維生素D之外,還需要多種營養素來維持骨骼的新陳代謝,其中之一就是維生素K。維生素K是協助酵素合成與鈣結合蛋白的輔因子,與維持骨骼密度有關。每100克的甘藍菜富含約100~200微克的維生素K9,攝取100克即可達到一天的足夠攝取量,避免維生素K缺乏。

 

挑選新鮮扎實 保留健康營養素

 

廖珮吟營養師也表示,甘藍菜盛產於秋、冬季,建議選擇葉脈細且完整未經切割,以避免營養素流失,顏色翠綠代表新鮮,若葉緣出現微黃可能表示已切割放置許久。另外,想挑選好的甘藍菜,可以拍打甘藍菜,聲音越響亮代表越扎實。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傷腦!孕婦節食求瘦 反害子  

嬰兒傷腦!孕婦節食求瘦 反害子

 

TVBS – 2014年2月19日

 

很多年輕辣媽即使懷孕,還是想擁有火辣身材,但小心懷孕期間亂減肥,反而會害了小孩一輩子,臨床上一位20多歲的辣媽孕婦,因為刻意節食,臨盆前夕居然只胖了7公斤,胎兒生出來不到2千公克,醫師提醒,懷孕期間刻意減肥,讓胎兒長期處於半飢餓和半缺氧的狀態,日後可能導致孩子生長遲緩,甚至影響智力發展,反而害了自己小孩一輩子,真的是得不償失。

 

婦產科醫師尹長生:「看她有早產現象,我們請她住院來安胎。」


準媽媽懷孕8個月只胖5公斤,因為太瘦了,還得留在醫院裡打針安胎。孕婦陳小姐:「肚子痛,不會特別想吃東西。」


因為孕吐才食慾不振,不敢想像竟然有人懷孕卻刻意減肥,一位20多歲的辣妹媽媽,為了維持身材而節食,懷孕只胖了7公斤,但刻意減重造成胎盤功能不足,讓baby長期處於半飢餓、缺氧狀態,生下來不到2千公克,嚴重影響胎兒生長。


婦產科醫師尹長生:「體重不夠的話,他將來長大的時候,他的心血管的疾病、糖尿病,還有他的免疫系統,甚至他的生長發育、腦部發育都會受影響。」


媽媽都希望寶寶健康長大,醫師提醒,懷孕過程千萬不要亂減肥,一般來說,BMI25中等身材的孕婦,胖10到12公斤才正常,BMI少於20的瘦孕婦,則是必須增胖15公斤,BMI30偏重的孕婦,胖7公斤剛好,懷孕體重增加低於標準,嬰兒出生少於2千公克,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生長遲緩,甚至傷害腦部造成智力變差。


臨床發現,年齡20到25歲的年輕辣媽,大多因為看到女藝人懷孕,四肢依舊纖細,因為羨慕而開始仿效,用錯方法,在懷孕期間亂減肥,再次提醒媽媽們,千萬不要為了愛美,反而害了寶寶的一輩子。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成良好習慣 維持肝臟健康  

養成良好習慣 維持肝臟健康

 

【蘇湘雲/專題報導】 2014年2月16日

 

一個人肝臟健康與否,和飲食、作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若養成良好飲食習慣,自然能幫助維持肝臟健康。國泰綜合醫院肝臟中心主治醫師張涵郁提醒,想要維持肝臟健康,平常晚餐時間最好不要超過晚上八點,吃飯七分飽就可以,吃飯時要細嚼慢嚥,食物盡量清淡,晚上九點後建議不要再進食。

 

張涵郁醫師解釋,肝膽腸胃在晚上九點後就得好好休息,如果太晚吃飯、吃東西,熱量無法充分代謝,就容易化為脂肪囤積於肝臟,引起脂肪肝。此外,也盡量不要吃含糖飲料、過甜食物。晚上不要熬夜、作息要正常。根據臨床觀察,很多人只要晚睡、熬夜,肝功能就會變得比較差。

 

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劉柏均醫師表示,若本身就有B肝、C肝等慢性肝臟疾病,熬夜、作息不正常、過度勞累的確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因此這些族群更要多注意休息,不宜過度勞累。

 

另外,黃麴毒素會引起肝癌,很多人都知道要維持肝臟健康,就要少吃含黃麴毒素食物。一般人認為,花生、玉米較容易出現黃麴毒素,事實上如果穀物保存不當而發黴,也會產生黃麴毒素,若雞、鴨、鵝等吃下發黴穀物,黃麴毒素容易累積在這些動物肝臟,人類一旦吃進含黃麴毒素動物肝臟,這些致癌物質也會進入體內,導致肝癌風險上升。

 

張涵郁醫師表示,肝臟所需營養素包括維生素A、D、E、K與維生素B6、B12等,維持肝臟健康不能靠單一營養素,因此飲食最重要的是要營養均衡。

 

坊間有不少保健食品號稱可以保護肝臟,張涵郁醫師提醒,臨床上有部分患者服用牛樟芝、蕈菇類保健食品,結果造成過敏,也有肝疾患者吃保健食品吃到出現黃疸,建議盡量不要選擇牛樟芝、蕈菇類、中草藥保健食品。要保護肝臟,與其迷信保健食品,還不如調整生活習慣、減肥、甩掉脂肪來得實在。

 

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光濬指出,很多中藥、草藥保健食品號稱是天然成份,不過在煉製、萃取過程成份可能不太穩定,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影響實在很難掌握,曾遇到B型肝炎患者自行服用草藥,肝功能就開始不穩定,奉勸肝臟疾病患者最好不要自行服用中藥、草藥,遵循正規治療,較不會弄巧成拙。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適量攝取DHA 能適度幫助對抗壓力  

適量攝取DHA 能適度幫助對抗壓力

 

【記者蘇春瑛/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2月18日

 

年後是不少上班族選擇轉換跑道的切入點,但面對新工作新挑戰多少會有適應上的問題,壓力也隨之而來,這不僅會影響心情,也可能使身體機能受到影響。藥師提醒,民眾除了可以透過運動和作息調整來舒壓外,根據國際學術期刊指出,攝取適量的DHA對抗壓也有適度的幫助。

 

杜世揚藥師表示,當大腦將某件事視為壓力時,接踵而來的身心反應就相繼發生,例如頭痛、失眠、記憶力變差等等,若無法即時抵抗以及排解壓力,不僅會產生情緒行為的改變,更可能連帶造成消化系統、心血管循環系統、腦部功能、內分泌、代謝系統等身體全方面功能性的傷害。甚至有些民眾面對壓力時,會選擇濫用藥物或是透過暴飲暴食、菸、酒等方式來舒緩壓力,容易造成身體免疫系統失調之外,恐使身體機能崩盤!

 

杜藥師解釋,事實上人體需要靠體內的荷爾蒙與神經系統來調節壓力,而這兩部分的作用發揮與體內的營養素是否足夠有關。因此,對抗壓力除了需要避免高油、高鹽食物,注重飲食均衡之外,也可以額外補充適量的鈣、鎂、維生素B群、不飽和脂肪酸(DHA)魚油類等都有助抗壓。

 

杜世揚藥師指出,深海魚類如鯖魚、鮪魚、鮭魚等,或是植物性亞麻仁油等都是富含DHA的食物,但若民眾平常在飲食中較難攝取足量DHA,可藉由魚油類保健食品補充,但需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定期通過重金屬以及戴奧辛檢測,以及經過專業機構認證。

 

杜世揚藥師說明,有些民眾本身對於魚油的氣味比較敏感,可選擇針對魚油氣味做處理的產品。其實壓力來源無所不在,但吃的健康均衡、保持規律生活和運動習慣,才能面對工作中的各種挑戰。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E和β胡蘿蔔素 無助防癌  

維生素E和β胡蘿蔔素 無助防癌

 

自立晚報 – 2014年2月25日

 

【本報綜合報導】美國政府任命並支持的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24日表示,維生素E與β胡蘿蔔素無助預防心臟疾病或癌症。

 

小組主席穆易爾(Virginia Moyer)告訴路透社:「因為有這麼多人花大筆鈔票買綜合維生素,以為這樣有益健康,我們真的需要研究來檢視看是不是如此。」

 

根據許多科學研究的檢視結果,美國預防工作小組發現維生素E無助預防心臟疾病或癌症,而β胡蘿蔔素甚至可能有害。

 

小組共同主席勒菲佛(Michael LeFevre)說:「β胡蘿蔔素可能有害,因為可能會增加已是肺癌風險族群的罹患肺癌風險。」

 

預防工作小組表示,至於其他包括單方或複方在內的綜合維生素,沒有充分證據顯示有助預防心臟疾病或癌症。不過有些族群應該補充特定維生素。

 

懷孕婦女應該根據醫師建議攝取葉酸,容易跌倒的年長者應該攝取維生素D,強化骨骼健康。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表示,只要充分攝取水果、蔬菜、全麥、低脂乳製品與海鮮,大多數民眾不用特別補充維生素錠劑。

 

這小組是來自全美各地醫學專家組成的獨立專家小組,這項建議聲明適用於沒有疾病的健康成人,今天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B群多吃傷身 均衡飲食即可  

 

維生素B群多吃傷身 均衡飲食即可

 

 

中廣新聞網 – 2014年2月21日

 

 

維生素B群多吃無益!廣告常標榜維生素B群可以讓體力充足、精神百倍,但攝取過量,可能引發頭疼、失眠、過度亢奮及腸胃不適等症狀。藥師提醒,購買維生素B群一定要看清楚標示劑量,否則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反而有害健康。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維生素B6建議攝取量為1.5至1.6毫克(mg),而上限攝取量(UL)為80mg;B12建議攝取量為2.4微克(μg);菸鹼素建議攝取量為14至16 mg,上限攝取量為35mg;葉酸建議攝取量為400μg,上限攝取量為1000μg;生物素建議攝取量為30μg;泛酸媊傍嶁効q為5mg。但部分市售維生素B群的含量,卻遠遠超過這一建議量,甚至達四、五十倍之多!

 

 

維生素B群的功用是將人體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分解轉換為能量,也可幫助造血、幫助腸胃道分泌消化液,並具有解毒功能等。但維生素B群可以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如糙米、魚類、蛤蠣、豬肝、豬肉、蛋黃、麥片、燕麥、豆類、花生、牛奶、堅果及深綠色蔬菜等,都富含維生素B群。

 

 

一般人只要攝取均衡飲食,維生素B群的攝取量一定足夠,除非是有些疾病患者,像多發性神經炎、蕁麻疹、脂漏性濕疹、口角炎、神經炎、孕吐及惡性貧血,經醫生診治確診,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B群。

 

此外,市售的維生素B群,標榜提神,其實是B群讓身體發出的疲勞訊號,做出誤判,以為自己還不累,這對身體健康反而是一大傷害!所以,很多醫生建議,疲勞的時候,適當休息才是良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市售提神飲料標榜富含維生素B,可以提神、增強體力,勞工朋友是最大宗的消費者;其實,提神飲料中,也有咖啡因,少量攝取咖啡因,確實可以提振精神和利尿,但過度攝取,可能會有心悸、失眠、焦慮等作用;何況,部分品牌提神飲料含有酒精,長期飲用,也可能危害健康。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碘攝取不足 易有甲狀腺肥大  

碘攝取不足 易有甲狀腺肥大

 

優活健康網 – 2014年2月19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你以為每天已經攝取足夠的營養量了嗎?但事實卻發現,國人「碘」的攝取量卻逐漸走下坡,小心!俗稱「大脖子」的甲狀腺腫大恐有捲土重來的趨勢。

 

自台灣2004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始引進各式各樣玫瑰鹽、海鹽等進口鹽類,不僅衝擊國內鹽品市場,也改變了政府碘營養控管政策。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天鈞調查近五千人的健檢資料發現,受檢者甲狀腺體積中位數從2009年的10c.c,上升到2012年的13.95c.c,上升了1.3倍,這個現象說明了甲狀腺體積與碘的營養攝取有密切關係,明顯反應出碘攝取量不足。

 

孕婦缺碘 恐增加嬰兒死亡率

 

新樓醫院營養室劉明宜主任表示,碘不足會導致身體甲狀腺素製造不足,造成疲倦、精神不濟、體重上升,出現便秘以及怕冷等情形,嚴重者還會心包膜積水、心臟衰竭。婦女懷孕時,如果碘營養不足,嚴重者有可能會影響胎兒腦部發育,造成新生兒生長遲滯和神經發育不全,甚至增加嬰兒的死亡率,而兒童碘營養不足會影響身高和運動神經功能。

 

若非身體狀況不允者 皆應補充碘含量

 

其實除了從碘鹽中攝取碘,食物中也能攝取到豐富的碘元素,如:海產類食物,海帶,海苔等。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指出,於食鹽中添加碘是一安全且具成本效益的政策,可確保每人攝取到足夠的碘。劉明宜營養師也建議,除非有甲狀腺亢進的病人應該遵從醫囑使用無碘鹽;否則一般民眾應選擇添加碘之食鹽,滿足身體所需之碘量是最方便的做法。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食西化 每2人有1人脂肪肝  

飲食西化 每2人有1人脂肪肝

 

聯合新聞網 – 2014年2月19日

 

熬夜、吃宵夜又不運動,小心脂肪肝上身!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20年來健檢資料庫,發現過去20年成年人脂肪肝比率激升18倍,1993年受檢者脂肪肝比率僅2.8%,2013攀升至52.9%,每兩人就有一人脂肪肝,主因為太晚用餐、飲食西化。

 

5成男上班族 有脂肪肝

 

研究人員分析3萬6208名受檢者資料,發現脂肪肝比率隨年齡上升,40歲以上超過六成有肪肝,70歲以上更高達七成五,男性盛行率為女性的1.8倍。肝病防治基金會副執行長粘曉菁指出,脂肪肝已經成為普遍文明病,肝基會調查發現,近五成男性上班族、四成女性上班族有脂肪肝,至偏遠鄉鎮義診時,甚至曾發現脂肪肝比率高達六、七成。

 

年輕瘦子 罹病率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脂肪肝出現年輕化趨勢!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門診常有不少體型偏瘦的20多歲人,被測出脂肪肝,得知結果時幾乎都無法置信,直說「不是胖子才有脂肪肝」。

鄭乃源表示,去年20至29歲的受檢年輕族群,近三成驗出脂肪肝,但平均體重未達過重,代表越來越多瘦子因不良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導致肝臟異常。脂肪肝與代謝症候群、動脈硬化、體重過重、體脂率過高等疾病息息相關。聯安資料庫發現,動脈硬化及大腸癌患者,超過六成有脂肪肝,乳癌患者超過五成有脂肪肝。

 

鄭乃源認為,重口味、沒規律運動、長期處於高壓環境等,是脂肪肝的危險指標。他建議減少攝取形成脂肪肝的飲食,如酒類、精緻加工食品及高熱量、高油等食物,且切記不在晚間8時後進餐,晚餐以優質蛋白質及高纖蔬果為主。因為太晚吃,多餘熱量就會轉化成脂肪。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飯後喝茶助排便?3大緩解便祕迷思  

飯後喝茶助排便?3大緩解便祕迷思

 

華人健康網 – 2014年2月18日

 

對於忙碌、解油膩的上班族而言,便祕問題是無法言說的痛。

 

每次月經來,便祕就跟著找上門?蔬果吃再多,還是無法擺脫便祕魔咒?聽說飯後喝杯茶能解油膩、助消化、促排便,為什麼看不出成效?專家表示,上述的方式多是民眾對於緩解便祕存在的迷思,或片段知識,不但沒有確切依據,也不夠完整全面,當然也無法發揮改善便祕的作用。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王進崑教授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缺乏運動,再加上三餐老是在外,在長期重油、重鹹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營養失衡、膳食纖維攝取不足,使消化道無法順利發揮其功能,導致腹脹、便祕等消化道異常症狀發生。若又任意聽信、嘗試沒有根據的緩解便祕偏方,不但無法從根本解決便祕症狀,還可能讓便祕問題更惡化。以下為民眾常見的便祕迷思:

 

迷思1/喝茶解油膩助排便?

 

近年來,茶飲市場當道!不論是手搖茶飲、罐裝茶飲都深受民眾的喜愛,更有許多民眾由於不喜愛無色無味的開水,常以綠茶、紅茶等茶飲來取代日常的水分補充。

 

事實上,飯後喝茶,或是以茶代水的生活習慣,可能就是導致便祕問題惡化的主因。茶葉中所含的單寧酸成分和蛋白質和醣類衍生物結合後,會對腸道的黏膜產生收斂作用,減緩腸胃蠕動速度,長期下來就會造成便祕。因此,有便祕困擾的患者,在日常最好減少飲用茶類飲品,才能有效預防便祕的發生。

 

迷思2/只吃蔬果就不會便祕了?

 

有人誤以為只要有吃蔬果,就不會有便祕問題。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陳俊榮教授也提到,要解決便祕困擾,除了加強膳食纖維的攝取外,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適量的水分能夠加速膳食纖胃在腸道的作用,有效幫助糞便排出體內。

 

至於每日該攝取多少水份才符合標準?以一般正常人來說,每天所需水量約為體重的40倍。以體重50公斤的民眾為例,每日至少須攝取2000C.C的水量,才能有效供應身體所需。不過,要注意的是,日常飲食中所攝取的牛奶、果汁等,湯湯水水都可涵蓋在每日水份所需攝取量中。但仍是建議,民眾在日常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覺才喝水,而應適時少量補充,才是最佳的喝水方式。

 

迷思3/生理期便祕是荷爾蒙作怪?

 

許多女性在生理期可能遇到便祕的困擾,事實上,造成女性生理期期間便祕狀況發生的原因,多與荷爾蒙的作用有關。在月經來潮前,因為黃體素上升,會使子宮內膜增生,進而控制腸胃蠕動,造成月事來臨前後,容易有便秘的問題發生。

 

而網路上留傳可透過補充荷爾蒙改善便祕問題,其實是不可行的方式。隨意補充荷爾蒙恐影響身體的正常機能運作,會造成許多副作用及後遺症。王進崑教授建議,女性朋友若擔心經期期間有便祕的狀況發生,可以在經期來潮前一周多從事些和緩、適當的運動,如散步、韻律操等,增加活動量,以幫助腸胃道蠕動,並維持規律良好的作息,就能避免便祕的發生。

 

【專家小叮嚀】:

 

至於該如何判斷是否有便祕問題?陳俊榮教授提到,一般在臨床上認為每星期排便次數只要有3到12次都算是正常,若每星期排便少於2次,或每次排便都有困難、太硬的狀況發生,才會被認為是便祕。

而一天之中最為恰當的解便時間又是什麼時候呢?王進崑教授強調,事實上,三餐用餐後10到20分鐘之間,是腸胃蠕動最快速的時刻,消化道吸收了足夠的食物,能增加腸胃道蠕動,也就能增加排便的機會。因此,建議民眾在此時有明顯便意產生,應盡速前往解便,不要忍耐,否則時機一過,便意很容易會消失。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重吃菜不吃肉?7大錯誤迷思!  

減重吃菜不吃肉?7大錯誤迷思!

 

華人健康網 – 2014年2月24日

 

國人減重有吃菜不吃肉的迷思,專家強調,低熱量減肥容易造成身體 …

 

「吃菜不吃肉能減重」?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有1/4的肥胖族以為少吃肉就可以減重,甚至有1/3的民眾,認為「吃菜肉不吃麵飯」,或是「減少飲食份量」就能瘦身等錯誤減重迷思;國民健康署強調,減重需要持之以恆,若能掌握「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才是正確健康減重。

 

根據國民健康署健康體重管理計畫電話訪問調查發現,國人最常使用減重方式包括:「增加運動量或種類」佔59.44%;「吃菜肉不吃飯麵」佔31.0%;「減少飲食份量」佔29.73%;「吃菜不吃肉」佔25.4%;「特殊飲食(如高蛋白飲食、低醣飲食等) 」佔8.32%。

 

【快速減肥 7大錯誤迷思】:

 

1.吃菜、肉減肥法:即高蛋白低熱量法,會造成營養素不均衡,可能導致酮酸中毒、容易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嚴重也可能因電解質不平衡引起死亡。

 

2.吃菜不吃肉/只吃水果減肥法:為極低脂肪、極低熱量飲食減肥法,例如只吃川燙蔬菜及水果,會缺乏必需脂肪酸,造成脂溶性維生素利用率降低、肌肉流失等傷害。

 

3.斷食法:可能造成各種重要營養素缺乏,除造成體重掉落太快,肌肉流失,也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

 

4.減肥餐包:格昂貴、缺乏正常飲食、單調,膳食纖維不足。

 

5.非法減肥藥:非法減肥藥常含有安非他命、緩瀉劑、利尿劑、甲狀腺素等藥品成分。服用之後,易造成不良反應,如:頭痛、興奮、失眠、不安、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心悸、肌肉無力、精神錯亂、腎衰竭、虛弱、癱瘓、心跳不規則、甚至有死亡的危險。

 

6.使用減肥霜(膏)、推脂棒、緊身衣:常造成皮膚過敏、皮膚炎等傷害,而穿著緊身衣更可能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造成壓瘡類的傷害。

 

7.使用埋線、耳針、針灸:中醫減肥常利用刺激穴位抑制食慾或干擾特定穴位加速代謝,但如未力行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仍無法達到減重效果,且須在專業醫師評估下進行。若不適當的醫療行為、傷口處置及未消毒完全的針灸針與羊腸線,更可能造成過敏反應或傷口感染的問題

 

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強調,目前台灣男性超過5成有過重,甚至有肥胖的問題,女性也高達3成6,而最大的原因就是常吃外食,以及缺乏運動。因此建議民眾應「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才能正確減重。

 

1.聰明吃:多吃各種蔬菜、水果、未精製全穀根莖類等天然食材;多喝白開水,避免含糖飲料,限制攝取高能量密度食物(特別指高糖、低纖維、高脂肪的加工食品);避免加工肉製品的攝取及減少食用高鹽及鹽漬食物,養成均衡飲食的健康飲食型態。

 

2.快樂動:減重除了減少攝取的熱量,也需要增加體能活動消耗熱量,體重過重及肥胖者每天若能減少攝取500大卡,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週減重約0.5公斤,且足夠的身體活動量是預防「復胖」、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關鍵。

 

3.天天量體重:每天固定時間量體重,可隨時監控自己體重的變化,提醒自己維持健康體重,一但體重有上升的情形,就應檢視最近的飲食情形及身體活動量,並力行以上「聰明吃、快樂動」的小撇步,避免自己成為過重及肥胖的一員。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重又復胖 小心愈減愈困難  

減重又復胖 小心愈減愈困難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2月18日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許多民眾常減重又復胖,復胖後又再減重;營養師指出,不當減重會消耗身體的肌肉組織而囤積脂肪,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造成愈減重體脂肪愈高,減重也愈減愈困難。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鄭欣宜表示,身體的肌肉量較多可提高基礎代謝率,幫助突破減重的「停滯期」。藉由運動提高肌肉量,進而促進新陳代謝、降低體脂肪是最佳的減重方式,建議男性體脂肪率維持在17至23%、女性20至27%較適當。

 

許多民眾常會餓肚子減重,或因減重而不敢多吃;鄭欣宜建議,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植物性蛋白質,避免降低體內基礎代謝率。鄭欣宜並提供6道適合減重民眾食用的小點心,三餐之外可以食用,以避免吃進過多高糖高油的零食。

 

1.「五味番茄」:黑柿番茄切塊,淋上醬油膏、代糖、薑。

2.「雙色果凍」:使用葡萄果汁及吉利T製成果凍,加入奇異果丁、蘋果丁,淋上無糖優格。

3.「檸檬山粉圓」:山粉圓煮熟,加入適當檸檬汁、代糖。

4.「春捲」:將高麗菜切塊狀、紅蘿蔔刨絲、豆芽菜川燙冷卻備用,四方豆乾切片用醬油拌炒,將春捲皮包入各食材及素鬆。

5.「海苔手捲」:將甜椒、芭樂、蘋果切成細長狀,海苔片包入材料及苜蓿芽。

6.「泰式青木瓜」:將青木瓜刨絲,用適當鹽巴稍微醃製,使其軟化並擠掉多餘水分,加入辣椒、檸檬、代糖醃製,最後灑上小番茄切片、香菜、花生粉。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重4絕招 揮別年後肥  

減重4絕招 揮別年後肥

 

優活健康網 – 2014年2月24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春節大吃大喝、年後是不是胖了一圈?許多民眾為了快速減重,容易用錯方法,導致不只瘦不下來,還可能傷身、傷荷包。對此,國民健康署建議大家,減重有訣竅,只要遵守4招就能健康享「瘦」。

 

國民健康署表示,民眾最常使用的減重方式為,增加運動量或種類、佔59.44%;吃菜肉不吃飯麵、佔31%;減少飲食份量佔29.73%;吃菜不吃肉、佔25.4%;特殊飲食,如高蛋白飲食、低醣飲食等 、佔8.32%。如此一來,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反而造成身體危害,因此建議減重應該多管齊下,才能瘦的健康又美麗。「減重4絕招」如下:

 

認識自己的BMI/首先,先了解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判斷自己是否落於健康體位範圍,接著依個人活動量計算每日建議攝取熱量。

 

聰明吃/多吃各種蔬菜、水果和未精製的全穀根莖類等天然食材;多喝白開水,避免含糖飲料,限制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攝取,如高糖、低纖維、高脂肪的加工食品;避免攝取加工肉製品及減少食用高鹽和鹽漬食物。

 

快樂動/減重除了減少熱量攝取外,也需增加體能活動消耗熱量!體重過重或肥胖者,每天若能減少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取300大卡熱量、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每週約可減重0.5公斤,此外,足夠的身體活動量有效預防「復胖」。

 

且身體活動可融入日常生活中隨處進行,無需刻意去打球或慢跑,如可就近利用社區公園、健走步道、自行車道等,從事健走及騎自行車的活動;或利用上下班途中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早一站或晚一站上下車,增加往返搭乘站的步行時間;爬樓梯取代坐電梯;假日與家人去爬山或從事戶外休閒活動等方式,都能讓運動,自然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天天量體重/每天固定時間量體重,隨時監控體重的變化,一旦體重有上升的情形,就應檢視最近的飲食情形和身體活動量,避免自己成為過重或肥胖的一員。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然的保健食材 吃甘藍菜好處報你知  

最天然的保健食材 吃甘藍菜好處報你知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2月17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你愛吃甘藍菜嗎?近年來國內外不少研究指出,食用甘藍菜不僅可以抗癌、改善胃潰瘍,還可以改善血糖、血脂,維持骨骼密度,是具有多重功效且天然的健康食物。(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彰化基督教醫院廖珮吟營養師表示,甘藍菜屬十字花科蕓薹植物,原產於歐洲,於荷蘭統治台灣時期所引進,據說日本人因稱許其營養價值猶如高麗人蔘,因此又俗稱「高麗菜」。《本草拾遺》就提到甘藍菜可「補骨髓,利五臟六腑,利關節,通經絡中結氣,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壯筋骨,去心下結氣。」,可見自古以來,甘藍菜的營養價值就為人稱頌。

 

事實上,甘藍菜所含的植化素可作為重要的抗氧化劑和抗炎相關慢性疾病的預防,包含癌症和冠狀動脈疾病;其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包含蘿蔔硫素(surforaphane)、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吲哚及它的衍生物(indole)。研究指出,蘿蔔硫素可能增強體內酵素系統的解毒能力、中和毒素對DNA產生的傷害;異硫氰酸鹽可幫助預防癌細胞轉移;而引朵(二吲哚甲烷- 3,3′-diindolylmethane)則和乳癌、前列腺癌、白血病的預防有關。且甘藍菜富含Vitamin U〈甲硫丁氨酸〉,可幫助消化性潰瘍的癒合。

 

不僅如此,近期有研究發現,甘藍菜嫩芽可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阻抗;另外,一顆600公克的甘藍菜約含7.8克的纖維質,遠遠高於臨床建議的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10克/1000大卡〉。而足夠的纖維攝取可以延緩飯後血糖上升、促進血脂肪的代謝。

 

此外,甘藍菜還可維持骨骼密度!而維持骨骼密度除了需要足夠鈣質和維生素D之外,還需要多種營養素來維持骨骼的新陳代謝,其中之一就是維生素K。廖珮吟營養師進一步指出,維生素K是協助酵素合成與鈣結合蛋白的輔因子,與執行骨骼鈣化(維持骨骼密度)有關。每100克的甘藍菜富含約100-200微克的維生素K,攝取100克即可達到一天的足夠攝取量(男:120微克/女:90微克),避免維生素K缺乏。

 

既然甘藍菜這麼有營養,那選購及保鮮上該注意哪些呢?廖珮吟營養師說,由於甘藍菜盛產於秋、冬季,建議選擇葉脈細且完整、未經切割的,避免營養素流失;而顏色翠綠代表新鮮,若葉緣出現微黃則表示可能已切割放置許久。另外,選購時也可拍打甘藍菜,聲音越響亮代表越扎實!倘若無法一次食用完畢,則建議使用保鮮膜或塑膠袋封存放進冷藏櫃保鮮。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樣做不罹癌!5個生活好習慣  

這樣做不罹癌!5個生活好習慣

 

華人健康網 – 2014年2月25日

 

泡澡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生代謝力,也能促進健康。

 

日前台灣紅極一時的歌手高凌風因為血癌病逝的消息,令不少人都感到十分難過,也再次警惕了一般民眾不應小看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小習慣,事實上都可能是預防癌症的關鍵,日本濟陽高穗醫生研究癌症的飲食與療法多年,發現只要維持5個生活小習慣就可以幫助遠離癌症威脅。

 

1.培養正確睡眠習慣

 

由於睡眠不足而身體不舒服、精神狀況不佳的情況,相信每個人都有過,有研究指出長期缺乏睡眠會對記憶力造成損害,降低身體的免疫能力。因此,提升睡眠品質、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是提升免疫力的基本條件。

日本新潟大學的安保徹教授指出,人體在夜間淋巴球會增加,白天清醒時則減少;而淋巴球就是白血球中負責處理癌細胞的物質,由副交感神經生成。由此可見,若長期睡眠不足就會影響副交感神經作用,進而減少體內淋巴球數量,導致癌症的機率提升。

 

2.保持規律排便習慣

 

糞便中含有許多腸道細菌與致癌物質,原本應該要馬上排出體外的,但若是因為壓力或是飲食關係導致個人有便秘困擾,累積在腸道的宿便也會製造出亞硝胺等致癌物質,對免疫系統造成不利。除了飲食上應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促進腸胃蠕動外,也可以偶爾實行空腹斷食,維護腸道健康。

 

3.鍛鍊下半身的運動習慣

 

適度的運動不但可以訓練強壯心肺功能,還可以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且人體有70%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到了中年後,肌肉量更是逐漸下降,到了70歲甚至會僅剩一半。透過走路或是走樓梯等方式,都可以適度增加一天運動量,如果體力較好者,也可以每周安排騎自行車或是慢跑等有氧運動,加強下半身肌肉的訓練。

 

4.養成泡澡的習慣

 

許多女藝人在減重保持好身材的同時,都不會忘了靠泡澡這一招來提升身體的基礎代謝量,泡澡是除了運動以外,對於促進血液循環、消耗熱量最推薦的一個方法。現代人洗澡可能多用淋浴,較少泡澡,但其實泡澡不但可以幫助瘦身,對於改善體質、維持健康也很重要。

 

5.養成深呼吸習慣

 

現代人生活忙碌,步調也自然變得急促,無時無刻都處在緊繃狀態,這樣不僅會增加心理壓力,對於健康也有不利影響。每當需要冷靜、放輕鬆時,人就會刻意深呼吸一分鐘,這與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作用有關;深呼吸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作用讓人放鬆,情緒安定對健康也較有正面影響。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後惡露排3個月 竟是癌作祟  

產後惡露排3個月 竟是癌作祟

 

中央社 – 2014年2月20日

 

(中央社記者陳靜萍台中20日電)台中市一名32歲的許姓女子,成功產下第1胎後,產後惡露排了3個月,出血量不減反增,她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子宮頸癌。

 

光田醫院大甲分院今天指出,這名許姓女子,過去健康狀態良好,懷孕過程並沒有出現異狀,但產後陰道持續出血,原以為是產後惡露不以為意,出血現象卻到產後3個月還沒有結束。

 

許姓女子驚覺不對勁,回醫院進行仔細檢查,發現子宮頸口上方有2公分腫瘤,確定罹患了子宮頸癌。

剛成為新手媽媽的許姓女子相當驚訝,認為自己還很年輕,怎麼會成為癌症一族,不過,她也向醫師坦承,因為怕痛,以為抹片會痛,所以從沒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

 

雖然得知罹癌後幾乎崩潰,但許姓女子為了剛出生的女兒、為了老公,決定積極接受化療及輔助放療,目前仍持續治療。

 

光田醫院婦產部部長蔡宏志表示,子宮頸癌是子宮頸常見的惡性腫瘤,患者常常因白帶增加、陰道出血等症狀或是異常的子宮頸抹片(Pap smear)、切片而被診斷出來。

 

蔡宏志說,像許姓女子這樣懷孕期間合併子宮頸癌的患者,有30%是完全沒有症狀的,甚至有些孕婦的陰道出血會被誤為先兆性流產、前置胎盤,以致延誤就醫。

 

醫院也建議女性每年都要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這也是目前早期發現子宮頸癌的最好方法。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甜菜根5大好處!甜菜紅素能抑癌  

甜菜根5大好處!甜菜紅素能抑癌

 

華人健康網 – 2014年2月21日

英國人愛吃的甜菜根,其實也是對健康十分有益的養生飲食。(圖片 …

 

在英國的超市中,一定可以發現一種看起來紫紅色、像是蘿蔔般的蔬菜,那就是深受英國人歡迎的「甜菜根」,在亞洲被歸類為生機飲食的甜菜根,其實在西方國家早已不稀奇,近幾年由於多項研究發現甜菜的健康功效,讓它逐漸成為火紅養生蔬菜,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及美國「Live Strong」網站內容介紹,甜菜根具有5大促進健康的好處,只要注意別生食以免消化不良等問題。

 

1.有助降低、穩定血壓

 

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的「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的研究內容指出,甜菜植物中有一種有機硝酸鹽,是幫助降低血壓的關鍵物質,硝酸鹽能幫助增加血液中一氧化氮氣體的濃度,進而幫助放鬆平滑肌、舒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甜菜根中的硝酸鹽含量約為一般蔬菜的20倍之多。

 

2.可降低罹癌機率

 

甜菜根中一種「甜菜紅素」(Betacyanin)色素,是具抗癌性的極佳抗氧化劑,在2011年美國華盛頓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甜菜紅素」可以抑制攝護腺癌或是乳癌細胞的腫瘤成長,不過針對甜菜根對於防癌的直接關連性,尚須進一步實驗證實。

 

3.增進大腦血液循環

 

維持腦袋良好的血液循環是幫助刺激人類認知能力的好方法,甚至可以預防老年失智的產生;2011年北加州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研究報告指出,甜菜根可以減緩失智惡化速度,原因出自於甜菜根可改善血管的擴張作用,其中的高含量葉酸是主要原因,約2~3個小甜菜根,就可以到達成人每天建議攝取標準的7成。

 

4.增加體力、耐力

 

英國《BBC》新聞曾報導,每天飲用500毫升的甜菜根汁,就可以幫助增加16%的體力,甜菜根的硝酸鹽會轉化成一氧化氮,在作用過程中降低了吸氧量,讓運動較不會疲累;規律的飲用甜菜根汁,對於運動員長期的體力訓練來說,有加分效果。

 

高纖解決消化問題

 

甜菜根含有的甜菜鹼(betaine)可以保持胃的酸鹼中和,當胃酸過多時他可以抑制,太少時也可以刺激胃酸分泌,保持中和。另外,約100克的甜菜根(2~3顆)就可以補充人體一日所需10%的纖維量,促進腸道消化作用。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女性最可怕殺手!「沒有症狀」的癌症…  

 

 

現代女性最可怕殺手!「沒有症狀」的癌症…

 

 

NOWnews – 2014年2月19日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陳小姐婚後每年皆進行抹片篩檢,進行10多年來並無異常,卻在46歲發現罹患子宮頸癌末期!經過積極治療後目前已穩定康復中,她已親身經歷呼籲廣大婦女,切莫因抹片結果正常而掉以輕心,也可適時接種疫苗,進一步預防染病風險。

 

過去子宮頸癌常被稱為「沒有症狀」的癌症,其中腺癌位置在子宮頸深處,不易察覺,且癌細胞侵襲性高、易轉移,發現時很多是第2、第3期,治療效果比較差,成為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國內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成效顯著,使得子宮頸癌死亡率已下降了六成,但癌細胞生長源頭難以掌控,尤以腺癌確診過程更繁複,建議除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也可搭配輔助接種HPV疫苗,雙重防護子宮頸癌,解除婦女「頸」報。

 

綜觀國內醫藥環境卓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但癌症已連3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顯示對抗癌症將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議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到了2030年,癌症發生率將會增長至75%[1],即每四人即有三人會罹患癌症,其中腺癌比例將成為癌症增長的罪魁禍首,諸如肺腺癌、乳腺癌、子宮頸腺癌等。據民國99年癌登報告,子宮頸癌發生率高居婦癌第2位,國內一年新增約1680名患者,平均一天有4名婦女罹患子宮頸癌,尤其腺癌,更不可輕忽!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台灣女性癌症協會理事長曾志仁醫師表示,子宮頸癌主要分為鱗狀上皮癌、腺癌兩種,政府自民國84年推動婦女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以來,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已下降六成,即以鱗狀細胞癌的組織型態為最主要下降的族群,顯示抹片篩檢成效顯著。但腺癌主要發生於子宮體和靠近子宮體附近的子宮頸,因位於較深體腔內,加上腔內腺體黏滑,抹片容易滑走,有確診困難度,造成近年來子宮頸腺癌在所有子宮頸癌類型中所佔的比例反大幅上升。

 

曾志仁說明,子宮頸腺癌不但發病進程快,且癌細胞高侵襲性、易轉移,發現時多半已是第2、第3期的侵襲癌,治療效果差,十分棘手!近年來更發現罹患腺癌年輕化的趨勢,有超過3成患者年紀在35歲以下,呼籲年輕女性也應更加留意,及早預防。

 

曾志仁根據臨床經驗說明,子宮頸癌無特殊症狀,即使部分女性分泌物增多、下腹感覺腫脹、甚至有陰道異常出血的狀況,但都無法判別罹癌與否。

 

引發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主要經由性行為感染,因此所有曾發生性行為的婦女皆應定期進行抹片篩檢。抹片篩檢對測出子宮頸鱗狀上皮癌有極佳的效果,可望協助婦女確診、盡早治療。目前抹片篩檢的診出率為60% ~ 75%,但對於位於子宮頸深處、高侵襲性、高致命率的腺癌仍須留意防範。針對子宮頸癌預防,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可以抹片篩檢搭配子宮頸疫苗施打,雙重把關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

曾志仁提供預防子宮頸癌建議,目前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有二價及四價兩種。兩者對子宮頸癌都有很好的防護效果,以二價疫苗為例,高抗體對子宮頸腺癌有長效的保護力。子宮頸癌為第一個擁有疫苗預防的癌症,目前全世界已有四億人施打,聯合國明定會員國符合施打年齡的女性皆應在2018年前完成接種。台灣也應跟上國際趨勢,同步重視抹片與疫苗的必要性,才能降低子宮頸癌發生機率,甚至成為第一個消失的癌症。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自己的營養師 全食物飲食助病友抗癌  

做自己的營養師 全食物飲食助病友抗癌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2月21日

做自己的營養師 全食物飲食助病友抗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多年來致力提倡「全食物飲食指導計畫」,教導癌友勇敢抵抗癌症威脅,做自己的營養師,至今已舉辦四個梯次!每次成效都讓人驚豔。為了感謝來自各界的善心捐款,該基金會特地於今〈2/21〉日下午,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年度感恩茶會,並邀請到前副總統蕭萬長、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以及曾參與該計畫的癌友們,一起宣導「吃真實物、好食物、全食物,健康有保固!」的觀念,期望能把愛與健康傳出去!

 

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表示,自2010年全力推動「全食物飲食指導計畫」以來,一年比一年進步,今年初剛結束的第四梯次,不僅有更多的創新,成效也相當好。而這梯次共有20位癌友接受6個月的個人化飲食營養照護,結果不僅生活品質明顯改善,連生理、角色、情緒、認知及社會功能都大幅改善。從病理狀況來看,血液檢測也發現,3位癌友肝指數下降、3位發炎指數下降、7位血糖控制趨於穩定、9位三酸甘油脂下降、8位總膽固醇下降、13位高密度(好的)膽固醇上升,甚至還有9位癌友尿酸值下降許多,效果令人驚艷!相信這樣的飲食指導原則運用在一般人身上將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

 

該基金會指出,推廣防癌健康飲食應從小開始,為了往下扎根,今年也受邀到新北市各小學,辦理全食物推廣講座,培養學齡兒童分辨真食物、好食物的能力,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減少未來罹癌的機率。目前小樂活巡迴講座已經遍布58所國小、80場次報名,最遠的還擴展到了平溪、貢寮等區,預計受惠近9千名小朋友。此外,基金會同時也設計了《小樂活快報》,以淺顯易懂的漫畫呈現飲食健康知識,陪伴兒童樂活成長。

至於廣獲癌友好評的「全食物飲食指導計畫」,則是結合了營養師團隊的衛教和諮詢內容,與台大和北醫教授研究團隊,以科學數據定期檢視與解讀,來了解飲食改善對癌友健康的效益,期望能找出預防癌症復發的飲食組合。而該基金會製作的「生命之光」癌友生命故事,也成了癌友抗癌的見證,為所有身陷病痛折磨的患者們注入希望與力量。

 

活動現場也邀請到了大提琴家張正傑夫婦和金曲歌王殷正洋,透過悠揚的樂聲與深情演唱,加上癌友陳巧慧表演的敦煌能量舞蹈,不僅博得滿堂彩,也讓癌友與所有捐款人度過一個溫馨的下午。

陳月卿說,癌症關懷基金會秉持一貫理念,推廣「真食物、好食物、全食物」,積極開創吃出抗癌力的生活與智慧,也提供民眾電話、線上或現場營養諮詢,目前已提供100多人次諮詢服務,幫助癌友解決飲食上的問題,未來也希望能服務更多的癌友、家屬及社會大眾,共同把愛和健康傳出去。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質疏鬆症 中醫藥膳調理可改善  

骨質疏鬆症 中醫藥膳調理可改善

 

自由時報 – 2014年2月20日

 

〔自由時報記者林孟婷/台南報導〕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現包括骨量減少、骨組織結構變差,造成骨骼脆弱、骨折危險性增高,在臨床上主要根據骨質密度測量值來診斷骨質疏鬆,其實,透過中醫藥膳調理,也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

 

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魏廉鴻說,現代醫學對於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多為維生素D與鈣片,另外雙磷酸鹽、鍶鹽等也常被做為治療藥物。

 

其實中醫也提供骨質疏鬆另一種治療選擇。魏廉鴻說,傳統中醫並無「骨質疏鬆症」病名,但依據症狀的相似性,中醫典籍中描述的「骨痺」、「骨痿」、「骨枯」、「骨縮」等疾病,可以提供做為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方法。

 

魏廉鴻說,在中醫學理上認為骨質疏鬆的原因,可分為腎虛、脾虛與血瘀,因此治療主要以補腎壯骨為主,配合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的藥物增強療效。

 

另外,依據藥食同源的觀念,利用藥膳補充營養也可以達到輔助治療效果,常見的藥膳如骨碎補豬腰湯、養生芝麻糊等。

 

此外,適度的運動與曝曬陽光,可增加體內維生素D生成,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長留心!6大病徵 比發燒可怕  

家長留心!6大病徵 比發燒可怕

 

聯合新聞網 – 2014年2月21日

 

氣溫變化大,流感疫情大爆發,不少小朋友發燒、重感冒,甚至上吐下瀉。坊間常流傳「發燒會燒壞腦袋」、「發燒拖太久燒到耳朵聾」等說法,因此小朋友一發燒,家長就帶到醫院要求打針退燒。醫師表示,發燒是身體發炎的反應,並不會燒壞腦袋,但要留意小朋友的危險病徵,醫師也整理出六大病徵提醒家長留意。

 

燒壞腦袋?是錯誤迷思

 

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吳宗偉表示,體溫高低不見得代表疾病嚴重程度,這是人體生病時的免疫反應,所謂的「發燒燒壞腦袋」,可能是小朋友罹患腦炎、腦膜炎的後遺症,並非是因為「腦袋燒壞了」。

吳宗偉說,除了高燒以外,家長更需留意小朋友的重症病徵,例如三個月以下的小嬰兒高燒38度;尿量減少、沒有眼淚;意識不清、昏睡、眼神呆滯;咳痰有血絲、呼吸急促困難;心跳不規則、嘴唇手指腳趾發紺;以及皮膚出現紫斑,都是重症病徵,不論有沒有發燒,都應該立刻就醫。

 

日前一名11歲的女童因咳嗽與反覆高燒三天求診,醫師發現女童呼吸喘而且費力,X光顯示右肺嚴重發炎,但住院數個小時內病情急遽惡化,呼吸衰竭、敗血症,轉院至醫學中心裝上葉克膜、住院兩個月才救回一命,最後發現是罹患肺炎鏈球菌。

 

吳宗偉表示,女童到院時除了高燒,精神活動力也很差,而且呼吸困難;肺炎鏈球菌會使患者病情快速惡化,引起嚴重的感染和併發症,建議家長可以打疫苗因應預防。

 

醫師也提醒,感冒疫情嚴重,幼兒應盡量避免到公共場所,出門要戴口罩、勤洗手,若高燒反覆不止,或有上述各病徵,應盡快就醫,避免重症疾病發生。

 

文章標籤

簡單幸福。愛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